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特别申明:律途百科词条和实务内容,仅为读者提供了解和讨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信息的参考,不可作为法律意见。
词条释义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收入额,即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额。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并公布于年度数据的“人民生活”中。
在劳动法实务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工伤待遇的计算基数。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核定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时,若上一年度相关数据尚未公布,可暂按前一年度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核定和计发,待相关数据公布后再重新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用人单位予以补发差额部分。
最近十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表
| 统计年份 |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 2023 | 51821元 |
| 2022 | 49283元 |
| 2021 | 47412元 |
| 2020 | 43834元 |
| 2019 | 42359元 |
| 2018 | 39251元 |
| 2017 | 36396元 |
| 2016 | 33616元 |
| 2015 | 31195元 |
| 2014 | 28844元 |
| 2013 | 26467元 |
| 2012 | 24127元 |
释义来源
- 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四条
